佛学基础

十四祖龙树尊者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30 18:31:15 人气:1333 标签:

【龙树尊者既得诸经,一相深入,无生二忍具足。大龙菩萨送出尊者,还于南印度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明大乘法。尊者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大乘教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

 9月3日,农历七月廿四是龙树菩萨圣诞。

blob.png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新称,那伽阏剌树那,又译龙猛、龙胜,生于佛陀涅槃七百年后的公元二世纪左右(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是大乘佛学思想的开创者及集大成者,在印度佛教誉为“第二代释迦”、“二圣六庄严”(在西藏寺庙,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功德光、释迦光一起供奉,称为“六严二圣”)之一。

 龙树菩萨名号的由来:《龙树菩萨传》中记载“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

龙树菩萨2.jpg

 龙树菩萨的出世:在佛经《摩诃摩耶经》和《入楞伽经》第八卷中有授记。

 《摩诃摩耶经》卷下说“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竟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入楞伽经》第八卷中记载: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龙树菩萨的造像:见龙树菩萨头上有多条“蛇”环绕,然这是一蛇有七(或九)头,象征着龙。佛法隐没时,龙宫即为护持、秘藏佛典的地方,龙树菩萨由于获大龙菩萨接入龙宫,开七宝藏,授与《般若十万颂》等诸方深奥经典,方证得无生法忍。

18.jpg

 龙树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龙树菩萨于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卷),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卷五,北魏西域三藏吉迦夜 昙曜同译。《付法藏传》使中国佛教形成了一种法统说并影响到了以后各宗派的建立,如隋唐两代的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的法统流,皆以此书为依据]。尊者入龙宫赍(jī)《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

 龙树菩萨在佛教由小乘向大乘过渡时期,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论著极为丰富,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有《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萨资粮论颂》、《庄严佛道论》等不少著名的论典,享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代表作《中观论》讲“缘起”、“无自性”、“中道”、“二谛”、“涅槃”等思想,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blob.png

 龙树菩萨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并且创立了中观学,非常准确地阐发了佛陀的缘起思想, 是大乘佛教的创始先导,其核心即在《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第一)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观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然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9.jpg

 在藏地,众所周知他开创了两大车轨中的甚深见派。中观部收有龙树所造之《中论》、《十二门论》等中观派之论书,龙树即中观学派、中观思想之祖。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

 龙树菩萨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公元3~4世纪,龙树菩萨的佛学思想传至中国,立即在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龙树菩萨“中观”系典籍以鸠摩罗什为始,后有施护(梵名Da^napa^la 。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乌填曩国人。世称显教大师。生卒年不详)继之,翻译、介绍到中国后,产生空前影响,被奉为“八宗共祖” (禅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成实宗、密宗、净土宗)

龙树菩萨6.jpg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的《百论》为依据,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且中国三论宗的初祖鸠摩罗什所传就是龙树菩萨正统的中观思想。

 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他上承慧思、慧文之学,而这两人也是与《中论》、《大智度论》有关的,《摩诃止观》中记载慧文时,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而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也说自己是“归命龙树师。”

 华严宗: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对《华严经》的《十住品》有注释,且“入龙宫赍《华严经》”,从中悟入无生法忍,并使它流传于世。

 法相宗:源于印度的瑜珈行派认为其重要理论三性思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从龙树菩萨的二谛理论发展而来的,是龙树菩萨“二谛思想”的必然结果。他们又认为瑜珈就是般若,是得到大菩提的最胜方便,两者是统一的。由于瑜珈行派与龙树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从瑜珈行派发展而的法相宗自然尊龙树为祖宗。

11.jpg

 净土宗:龙树菩萨之作《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一章,说净土法门道理简单,较易实行。因此,净土宗人认为自己是义学以外的快捷方便法门,并把龙树尊者的话看成是调和净土思想和义学的依据。

 密宗:以龙树菩萨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据说龙树尊者曾开铁塔,向金刚萨埵菩萨(显教:普贤菩萨)请出密法,从而密法才开始在人间流传的。在以密法为核心的藏传佛教中,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更是藏传佛教中的主导思想,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龙树菩萨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圣六庄严之一。

 律宗:南朝,律宗大师僧祐把龙树菩萨列为律宗的第三十四代宗师。僧祐在他的《萨婆多部记》中说:“大圣迁辉,岁纪绵邈,法僧不堕,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轨共学,中代异执,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则随师传习,唯萨婆多部遍行齐土。” 这就是说律藏本来是大迦叶和阿难结集出来的,接下来分为五支,而只有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的律法传入中土。而龙树菩萨,据说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因此僧祐就把龙树菩萨列为第三十四代祖,提婆则列为第三十五代。

 俱舍宗:以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讲的五位七十法与法相宗讲的五位百法很相近。大乘佛教兴起后,俱舍宗附属于法相宗了,而法相宗尊龙树菩萨为祖师,所以俱舍宗自然也以龙树菩萨为祖师。

 成实宗:是以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成实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成实宗思想与大乘佛教的思想有着相近的地方,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大乘经典,后来吉藏等人把它判为小乘。成实宗与三论宗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辩论,最后成实宗附属于三论宗而传播;而三论宗思想是直接从龙树传下来的,与龙树菩萨有着莫大的渊源。由此,成实宗自然以龙树为祖师。

龙树菩萨1.jpg

 后记:《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造,此论涵盖佛法三藏十二部的精华要义,属于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的深广般若学系统,开显自佛陀分别传于文殊至龙树、弥勒至无著之深观、广行二门之修习要旨,以“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三心要为主干,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殊胜法门,全面地阐述了任何一种根性的行者,均可以修持本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研习此论,不仅可以树立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的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为今后的实修打好基础,亦可将平日零散所学所得之佛法心要综合贯穿,并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之道理。无论修学显、密、禅、净,都能从其圆满教法中获得真正的利益。

宗喀巴大师_副本.jpg

 《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法的传承,于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个传承,在自心的相续当中,不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要义,所有圆满的教授也不可能生起来。

 大乘法门中,如果学人不去依止一个具相善知识,那么佛陀的教言没办法去全面理解、去摄集要义次第修行。没有善知识加持,自心相续也很难得到清净、成熟,无法从凡夫习气中解脱,修行也就始终无法成功。如法依止大乘具相善知识,是修行人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是修行的核心。《四法经》云:“摩诃菩提,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亦应依止珍宝善知识”,一切想圆满菩提心的行者,宁舍生命也不能舍离善知识。 

 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诸众,应当至诚祈祷圣者龙树菩萨,严格奉守尊者的教诲,依止具相善知识,直至证得双运(解行并重或福慧双修)佛果之间,体悟显密圆满道之定解,以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理证,以巨大之精进勇猛力不断修持。


本文网址:http://www.shishuangsi.cn/show.asp?id=700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