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霜祖师

菩提达摩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11/4 12:56:27 人气:424 标签:

7.jpg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印度)人,刹帝利族,属“婆罗门”种姓。相传,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一生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六种。敦煌出土有《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

达摩祖师,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 他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1.jpg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 ? 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言“报冤行”。

5.jpg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称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随形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尔。功德黑业,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理,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2.jpg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彼无此。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不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净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庄严菩提之道。檀施即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4.jpg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评价曰:“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唐智炬《宝林传》(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狮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化寂静宗

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之缘,见:

《六祖坛经》之疑问品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1.jpg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慧能的《坛经》是菩提达摩以来禅法的总结,是禅宗的纲领性、奠基性的著作;慧能的顿悟法门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禅宗的特质;慧能门下形成了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二系,并衍化五家七宗,是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后记:达摩祖师,于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年),自南天竺度航到广州,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后,一苇渡江,北上魏都城洛阳。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独自修习禅定,面壁九年,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后,达摩以衣钵、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

达摩与慧可 [原始大小]_看图王.jpg

   有传,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于千圣寺,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葬于熊耳山,并于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建造有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有“只履西归”之说。                    

达摩祖师赞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顶礼达摩祖师!



本文网址:http://www.shishuangsi.cn/show.asp?id=615
上一篇: 慧南禅师
下一篇:没有资料
分享按钮